当前所在位置:[大树的主题世界]-> [金融时代BBS]-> [zt:新华社跟公知抢饭碗]
[发新贴]  [回贴子]
[收藏此主题]
zt:新华社跟公知抢饭碗
 0 大树
人气 17679.38
级别 太极骨灰
积分 1280812.30
[我的主页] [加入好友]
发布:2012-08-06 16:00 [引用回复]  [留言]
新华社跟公知抢饭碗
来源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ae933401019ttt.html
作者:心在左边跳


奥运女羽“消极比赛”后,奥委会的处理意见还没出来,新华社却第一个跳出来开骂。公知市场居然杀出一匹黑马-----哪个公知的微博都没来得及吐槽,新华社的社评就出来了。效率之高,令人咂舌。



显然,新华社就是奔着良心去的。这次,良心照耀的地方就是体育了。公知市场,跟别的市场一样,最要紧的就是快!更快更高更强,首先就是快!慢了,就谈不上别的了。可见这次新华社作为国资一员,对市场的响应极其迅速,不得不赞一个。



只是颇有“捞过界”之嫌。新华社要骂的,明明公知们第二天都打算要骂的了,可他却把公知要干的活儿捞过来,那别人咋活呢?这是与天下公知为敌么?



社评措辞很强硬,骂出了天下公知所想骂的----“置奥林匹克精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,一意孤行,最终自酿苦酒”。可你骂的如此狠,让公知们还能咋发挥呢?



社评逻辑很普世,道尽天下公知所热盼的---“如果认为规则没有明文限制而时时处处钻规则的空子,大家都成为势利小人,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信仰可言!还有什么道义可讲!还有什么希望可盼!”。



奇怪的是,既然是法治社会,为啥还要引入别的标准?不钻规则空子还能叫理性人么?法律设计出来就是让人违反的。原因不在于刁民,而在于这法律的设计原则就是假定所有人都不是好鸟的,既然如此,不好意思,那咱们就当坏鸟吧。这难道不公平么?既然法律设计者可以认定我们不是好鸟,那我们当然有权认定法律也不是好鸟。新华社替公知们冲在最前面,那它也傻到最顶峰。



社评论据很河蟹,把公知们的理由都说尽了---“球迷的花费与他们得到的“商品价值”严重不符,他们是“被骗”看赛,这不是商业欺诈又是什么?从这个层面上说,中国、韩国、印尼选手的行为已经不是“合理利用规则”,而是公然违背了各国普遍实行的市场法则。”



前面提了“道德”,这里又提“市场”。可是,地球人都知道,小组赛的门票和决赛的门票是两个价码,差距甚大。要花小组赛的钱儿,却要求看到决赛的高潮,这不扯淡么?要论“商品价值”,那当然再公平不过了----除了傻子,在稳拿决赛权后谁会去拼命呢?新华社和公知们能否给我们举举反例么?



当然,观众们自然会嘘声的。正如我们买了伪劣产品也会骂几声,可回头还是得忍嘛----价格就摆在那儿。老实讲,08年发生的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,其实还真怨不得厂家。尼玛十几块钱儿一罐的奶粉你还想喝到真牛奶啊?!所以,老马才说:“建立在贫困上的社会中,最粗劣的产品就必然具有供给最广大群众使用的特权”。



因此,观众们,公知们没啥好抱怨的,市场价格已经告诉一切嘛,这本身也是公知们长期宣扬的“真理”嘛。所以新华社要当公知中的黑马,说啥都可以,千万别拿“商品价值”说事儿。



新华社要成为公知,那就不得不继承公知们的无知。公知对奥运的吐槽,不说我们都能猜到。逻辑很简单----拿到金牌,那就是邪恶的“举国体制”;拿不到金牌,同样也是邪恶的“举国体制”。



体育产业化,公知们是拥护的。既然如此,他们居然跑去反对“金牌至上”,真是匪夷所思。我们只知道,为了培养叶诗文,孙杨这样的选手,光浙江省这几年每年就投入了几千万。这是多么庞大的产业呀。训练馆要耗费电能和水,运动员出行需要消费交通,这些都是劳动的产物。更别提产业老板还得雇佣大量的科研人员,辅助人员,购置大量的设备。这些人都在不断创造出剩余价值。而通过运动员比赛,吸引观众们买票入场观看,仅仅是庞大产业的冰山一脚-----既然提到“产业”,那就表明“江湖卖艺有钱捧钱场”就成为历史了。每个运动员“卖艺”,观众们买票,仅仅是很微不足道的交换关系。而运动员的成绩却如催化剂一样影响到产业最终的收益。



中国有这样的产业,美国人在游泳中要维持霸主地位,当然也得用更大的产业来维持。可见,所谓“举国”与否,不过是指出资方的不同。对美国来说,不但有“自由市场”的投资,更少不了联邦政府的拨款。对中国来说,不但有“国资”的投资,也少不了民资过来分肉---大量的体育相关产业自然是“外包”出去的,这种机制在《中国没有统一劳动力市场吗》一文已经谈过了。



公知卖弄良心到了癫狂的地步,比如有这么一位老公知说,如果中国不搞“举国体制”,“省下的钱就可以拿来改善人民生活”。这种良心我们已经见识很多很多了,把“举国体制”换成“航天技术”或者别的,就可以批量生产出新的良心。



可这种逻辑就等于跟我们讲:如果老板不包二奶,那省下的钱儿就可以返给穷比了。这是多么无聊的说辞。不管是啥资本,老板们没有这项娱乐,就肯定能找出别的乐子。更何况,有“抱负”有“追求”的老板们,必定拿出更多剩余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,或者投入原产业,或者投入新产业。否则就没办法维持竞争优势。尽管他们又同时拿出份额下降但绝对数量上升的钱儿用于个人消费。



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“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”,即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增长的条件下,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。



这本来是对资本主义规律的总结,而社会主义只是拿来借鉴而已。结果却成了当年社会主义所谓“短缺经济”的“成因”而被公知们大加鞭笞。



既然体育“产业化”了,也就是说,从别的行业获得的剩余价值被产业资本家投入到体育产业中。那么,这些钱儿必定优先投入到体育产业的“生产资料”中,首先就是指训练设施,然后才是运动员和其余科研人员,辅助人员的工资,而这部分相对于训练设置而言,份额是不大的。一切都在验证着“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”。



结果可爱的公知们却不干了,嚷嚷着批判“金牌至上”,可没有金牌,这个产业就完全丧失了发展的标杆。金牌本身,不能直接导致资本增值,但却是催化剂,只有金牌,才能让整个体育工厂高速度的运行,只有金牌,才能让资本躲在背后,把越来越多的雇佣劳动力卷进了体育产业之中,创造着庞大的新利润。



公知们装成民众利益的代言人的模样,悲天悯人的操心起所谓“基础体育”。他们批判了什么?木有!他们不过是向大资本的董事局提议,要关注“基础体育”这个市场,他们希望能在这个市场中分到一杯羹。其实,不用他们唠叨,有钱赚的活儿谁不惦记呢?这点上中国河蟹表现比美国河蟹要差点,比如尖端的运动设备还得进口,但不意味着中国河蟹不惦记。当今河蟹体育产业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就足以证明。



不但如此,公知们在对于中国举重队的“养狼计划”的控诉上,一个个神奇的站到了“民族主义”的立场。这就更加可笑了。既然中国举重队的实力选手远多于参赛名额,那为啥不能让劳动力“自由流动”呢?举重队让自家队员跑到别国参赛,让他们也过一把金牌的瘾,从而把这些优质劳动力也纳入到“蓄水池”中以备将来之需。这只能反映国资在体育产业中的老谋深算。其实执行同类政策还有乒乓球,跳水等项目,而且开展的比举重的还要早。比如跳水队就输出了大批教练到国外,把“压水花”这类中国独创的技术普及到全世界,加剧了跳水激烈竞争,让跳水产业蓬勃发展。



看来公知们都是叶公好龙的主儿。满嘴“自由流动”,满嘴“自由竞争”,可国资一干,他们倒不干了。



总之,公知们的控诉只不过是一种商业建议,是以不羁的面孔来行河蟹之实。但对于体育的真谛,即毛主席提出的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,他们倒是嗤之以鼻。一到要害,他们那种处于癫狂之中的阶级意识就马上清晰起来----穷比要有充足时间“增强体质”,谁干活呢?谁卖命呢?如果穷比们可以绕开体育商品来“增强体质”,如果穷比们不首先协助老板实现体育商品的价值,那穷比们凭啥“增强体质”呢?穷比们“增强体质”算不算劳动力价值中的一部分呢?如果算,那么怎么安排加班呢?如果不能加班,利润又怎么来呢?



公知们对这些统统绕开了,他们不得不绕开,一旦工人们被广泛动员起来,公知们赖以吐槽的时间和金钱,就统统清零了。



公知们嚷嚷着反对“金牌至上”。但对于竞赛的真谛,即毛主席提出的“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”,他们又嗤之以鼻。一到要害,他们就再次从唾沫中清醒起来----利润第一,那就决定了体育比赛是“竞争”;友谊第一,那就决定了比赛是“竞赛”。老毛要把体育变成“竞赛”,那就等于断了利润的根,公知们赖以吐槽的时间和金钱,就再次统统清零了。



我们在这次奥运会的中国媒体中,看到了神奇的现象:



作为国资的新华社,跑去鼓吹“公平公正”和“市场底线”,结果抢了公知们的饭碗。



作为所谓民资代言人,跑去控诉“金牌至上”,一个个成了“锦标主义”的反对者,结果成了光荣的“社会主义”者。还有部分跑去控诉“养狼计划”,把以前关于废除户籍制度的聒噪统统抛置于脑后。



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公知市场的重组呢?或者叫市场的交叉呢?还有待观察呀。但把我曾说过的一句话搬过来还是挺恰当的:



小资们的这种癫狂已经达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,口不择言,慌不择路,焦躁,狂热,不安,恐惧,盲头苍蝇,乱飞乱撞,每个良心都是洪水中的浮木,唾沫是他们的生产工具。



其实,我们感到新奇的不是公知们,而是新华社。他为啥要跟公知们抢饭碗呢?他本来应该发挥国资老谋深算的特质,但就这次表现来说,却荡然无存。也许他觉得第一时间开骂“消极比赛”是稳赚不赔的,结果时间越推移,他就越发把自己陷入尴尬之地----因为这居然是普世价值。到最近发展到被当事运动员反骂其无耻。这些固然是公知市场的风险和正常的波动,但作为国资,其实反倒有足够的能力躲开这些波动的。可见新华社这次对公知市场的试水是完全失败的,而只能成为其浮躁的体现-----不按照资本意志而表演,那就必然遭到资本的报复。



反过来,在这次市场的错位中,我们看到《环球时报》一如既往的坚守阵地。



他是在“消极比赛”事件过了几天才发出社评《舆论莫将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》,坚定捍卫了国资的利益,这就叫谋而后定。在本博《环球时报提醒的好》,已经表扬过《环球时报》了,这次他再次出彩,可见其功力远在新华社之上。



这年头要混其实不难。关键是千万不要背离自己的社会角色。因为这个角色是资本安排好的,要玩交叉,要玩错位,要捞过界,那就是跟资本过不去,注定要悲催。新华社要向环球时报好好学学了。
[去发表回复]   [返回]